怪不得两年前,“免费拥抱”(Free Hugs)活动在澳洲发起之后,一下子就感染了全世界。只见有人站在街头,举着“免费拥抱”的牌子,愿意被拥抱的人只要走过去,就能接受一个大大的拥抱。有人说那些举着牌子的人,自己才是渴望被拥抱的人,他们希望从陌生路人的身上得到心灵的慰藉。
心理学家丹尼尔·戈尔曼(Daniel Goleman)更在《社交商》(Social Intelligence)一书中描述过一个感人的故事:
一个3岁的小女孩心情不好,对来看她的叔叔发脾气。
小女孩说:“我讨厌你!”
叔叔微笑着反应:“可是我爱你。”
小女孩又说:“我讨厌你!”声音变大,而且斩钉截铁。
叔叔却更温柔地回答:“我还是爱你。”
小女孩大喊:“我讨厌你!”
叔叔说:“没关系,我还是爱你。”并张开双臂,把小女孩搂住。
小女孩终于软化:“我也爱你。”整个人投入叔叔的怀抱。
多生动的描述啊!
几乎可以看见那小女孩由娇嗔的小魔鬼,变成温柔的小绵羊。真正打开她心房的,则是那双伸出的臂膀和紧紧的拥抱,语言则显得十分苍白。
人,天生喜欢拥抱。小娃娃哭,除了饿、要吃,就是没有安全感,要抱抱。几曾见过不要大人抱抱的娃娃?那拥抱除了是娃娃对爱的渴望,也表现了他自己对人的爱。
“抱抱”对孩子真是太重要了,据心理学家研究:常被抱的孩子,就像常被母兽舔舐的幼兽,因为总觉得妈妈在身边,有安全感,吃得多,长得又快又壮。
连放在保温箱里照顾的早产儿,虽然不能被带出来拥抱,也需要护理人员伸手进去抚摸他的身体。最新的研究甚至发现,在襁褓期间常被拥抱的娃娃,脑神经的发育更好。长大之后,常表现得更为乐观亲和。
父母如果能够开始努力试着在家中推动“拥抱运动”,不但夫妻之间多拥抱,孩子也会因为感到父母感情稳定而更有安全感。常给孩子拥抱,更是再三保证不论孩子行为上有时多么令人生气,但你还是爱他的,这种不断的再保证,给予孩子极大的信心,去面对外面世界的挑战,就像他随时可以得到充电一样。
顺便想在此一提的是,对老年父母的拥抱更是重要。医学进步,人类平均寿命大幅提高,表示人人都要面对年老的父母需要照顾。除了生活起居上的照顾,我们中国人也由于不习惯而很少拥抱父母。研究显示身体接触、拥抱、抚摸、亲脸等行为,都能有效降低血压,甚至提高血液中的血红素,表示体内含氧量提高,氧气本身不但可以补充生理所需,甚至可以促进组织再生,成效惊人!因此,拥抱是一个有益于身心的行为。
照顾孤独老人的养老院,发现了与动物收容所合作的好处。如能定期将受过训练的狗狗送到养老院,让老人可以抚摸拥抱它们,长期下来,喜欢接触狗的老人,生活态度明显变得更积极正向,甚至寿命也活得比较长。
所以,现代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远比以前要少得多,即使在一起也有很多各自的工作必须完成,在这种先天条件不足的前提下,身体接触的价值就越发凸显出来。父母可以温暖地拍拍孩子的肩背,看着孩子的眼睛轻抚脸庞,走在路上有时可以牵着手或是勾肩搭背,有意义的场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“熊抱”(把对方全身揽入怀中),你会发现,与孩子一对一的关系在无意中大为增强,孩子可以完全感受到你对他的爱,足以弥补父母有时无意中对孩子的不耐烦或轻忽。这样一举数得的行动,作为父母亲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这么吝啬。